近日花蓮光復鄉馬太鞍溪堰塞湖溢流,造成嚴重傷亡與房屋受損,再度引發大眾對「堰塞湖」的關注。堰塞湖雖然是大自然的產物,但卻暗藏巨大危險。
到底什麼是堰塞湖?堰塞湖怎麼形成?遇到堰塞湖怎麼辦?這篇文章將透過最新新聞案例,帶你深入認識堰塞湖的形成原因、危險特徵與防範方法。
花蓮馬太鞍溪堰塞湖溢流新聞:17人罹難的自然警訊
2025 年 9 月 23 日,花蓮光復鄉因連日豪雨,土石滑落阻斷河道,形成「馬太鞍溪堰塞湖」。不料湖水很快溢流潰決,洪水沖進居民區,造成至少 17 人罹難、多人失聯、多人受傷。道路被淤泥掩蓋、房屋被泥水吞噬,災情慘重。
這起「花蓮堰塞湖溢流」案例讓全台震驚,也讓許多人開始搜尋「堰塞湖有多危險」、「堰塞湖會不會潰堤」等問題。堰塞湖一旦形成,就像一顆不定時炸彈,稍有不慎就可能引發毀滅性的洪水災害。

堰塞湖的形成原因與特徵
堰塞湖是因為山崩、地震或火山噴發時,大量土石與岩層滑落,堵塞河道,臨時形成天然湖泊。它就像是一道「臨時土石壩」,看似壯觀卻極度不穩定。
常見的堰塞湖原因包括:
- 地震:強震震落山體土石,直接阻斷河道。
- 暴雨或颱風:水量過大,造成土石滑落,短時間內堆積成壩。
- 火山活動:火山碎屑流阻塞河流,形成天然湖泊。
這次花蓮馬太鞍溪堰塞湖就是典型案例。短短數小時內,從形成到溢流,完全沒有時間讓居民準備,這也是堰塞湖最危險的特徵。

堰塞湖的危險與防範方法
堰塞湖雖然是天然的,但安全性極低。一旦壩體鬆動或水位過高,湖水可能瞬間潰決,導致下游洪水暴發。歷史上,四川嘉絨地震與汶川大地震都曾引發堰塞湖災害,造成數萬人罹難。
那麼,遇到堰塞湖怎麼辦?專家建議:
- 盡快撤離:發現上游河水突然減少或下游斷流,可能是堰塞湖形成的徵兆,應立即遠離下游區域。
- 通報單位:透過村里長、政府或防災中心回報異常情況。
- 保持警覺:避免前往堰塞湖附近圍觀或停留,因為隨時可能潰堤。
就像在專業攝影工作室裡需要事前布光與測試,才能確保拍攝成果;面對堰塞湖,也必須透過事前監測、預警系統與撤離計畫,降低災害發生的風險。專業攝影工作室重視細節,而堰塞湖防範更需要「事前規劃」與「即時反應」。

結語:從花蓮堰塞湖事件學到的教訓
花蓮光復馬太鞍溪堰塞湖溢流,再次提醒我們,堰塞湖雖然是大自然的奇景,但背後卻可能是潛在的危機。從「堰塞湖怎麼形成」到「堰塞湖安全嗎」,這些問題不只是地理課題,更攸關人命安全。
這起新聞事件讓我們明白:防災必須走在災害之前。就像專業攝影工作室在拍攝前必須精準規劃,我們在面對堰塞湖時,也需要靠科學監測與防災意識,才能避免悲劇一再重演。